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田轩:中长期资本有助企业创新发展 提升资本市场整体活力_综合_金融频道首页_财经网 - CAIJING.COM.CN
当前位置:金融频道首页 > 综合 >
 

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田轩:中长期资本有助企业创新发展 提升资本市场整体活力

本文来源于财经网 2025-05-28 12:30:31
字号:

为助力资本市场健康稳定发展,近两年来,各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系统思维、远近结合、综合施策的政策文件,共同形成“1+N”政策体系,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旨在优化市场结构、增强稳定性,并促进资本市场发挥长期动能。其中一项典型代表是在今年1月,六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的指导意见》,意见中提出,重点引导商业保险资金、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企(职)业年金基金、公募基金等中长期资金进一步加大入市力度,持续构建“长钱长投”的市场生态。  

中长期资金以其期限长、规模大、来源稳定的特点,能够在市场波动时利用其资金优势与市场判断,发挥“压舱石”“稳定器”作用,助力资本市场平稳运行,促进资本市场深化改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田轩认为,长期资本和耐心资本通过提供稳定的资金来源,拓展融资渠道,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帮助企业实现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和业务拓展,从而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盈利能力,提升资本市场的整体活力。同时,其长期性和耐心性能够在市场波动中保持冷静,不盲目跟风,有助于平滑市场波动,稳定投资者预期,提升市场抗风险能力。此外,其持续关注企业长期价值,引导市场资源合理配置,能够促进优质企业脱颖而出,增强市场信心,吸引更多长期资金入市,形成良性循环,推动资本市场持续健康发展。

田轩(1)

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田轩

培育长期资本、耐心资本  助力资本市场稳定发展

长期资本、耐心资本由追求短期收益转向挖掘长期价值,与资本市场总体趋势与企业长期发展需求高度契合,能够为其提供期限长、规模大、稳定性强的资金后盾,平滑市场波动,助力企业发展。

怎样理解长期资本与耐心资本的内涵?二者的特征有何不同?在支持资本市场的过程中各自发挥着怎样的效能?

对此,田轩指出,长期资本具有长期视野,不追求短期收益,能够陪伴企业度过研发等漫长周期。可为企业的长期发展规划提供稳定的资金支持,有助于企业实现长远目标。通过合理配置和使用长期资本,企业可以提高经济效益,实现资本的保值增值。

而耐心资本关注企业的科技创新、核心竞争优势等价值创造方面,以企业发展潜力和长期收益为投资出发点,具备较强的风险承受能力,抗风险能力强,能够在市场波动中保持冷静,进行逆周期布局,从而在行业低谷时捕捉优质投资机会,助力企业稳健成长。

“因此,长期资本、耐心资本的长期性和耐心性使得投资决策更为理性,避免了短期市场波动带来的非理性决策,可为企业持续创新和市场竞争力的提升奠定坚实基础。” 田轩总结道。

基于长期资本、耐心资本的特征与作用,田轩认为,两类资本入市后,将对资本市场与企业发展产生多重积极影响。

具体而言,两项资本能够在市场发生波动、特别是剧烈波动时能够起到“稳定器”的作用,有效缓解市场情绪,增强市场的整体稳定性;推动长期价值投资理念的普及,促使投资者更加关注企业的基本面和长期发展潜力,减少短期投机行为,推动资本市场的健康运行;促使资本市场结构更加合理,进一步提升资本市场的吸引力,吸引更多国内外投资者参与,提升市场的整体质量和效率。

同时,“由于长期资本、耐心资本更关注企业的研发投入、技术创新等非财务指标,将为科技创新企业提供稳定的现金流支持,并引导更多社会资本投向高科技领域,提升资本市场对新质生产力的服务能力,推动金融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实现良性循环”田轩进一步表示。

据了解,在实体经济发展过程中,科创企业是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社会经济进步的关键驱动力。但这一领域往往需要长期投入才能见效,耐心资本能为这类“慢回报”项目提供资金保障,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尤为重要。

田轩认为,培育耐心资本是一项系统性工程,进一步在此领域发力需要从多维度入手。同时对此提出了五点建议:

一是充分发挥国资引领作用,进一步优化国资创投考核体系和容错机制,允许“诚实而不幸”的投资失败和投资损失,并强化对中长期表现考核,引导国企加大长期股权投资力度。

二是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完善创业板、科创板等板块功能,提高市场包容度,进一步优化IPO审核程序,发展区域性股权市场和私募股权基金等,拓宽资本退出渠道。

三是完善各类中长期资金入市配套政策制度,构建支持“长钱长投”的政策体系,积极推动养老金、保险资金、社保基金等中长期资金入市,使其成为耐心资本重要的增量资金来源。

四是优化投资环境,提供税收减免和政策扶持,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增强其长期投资意愿。

五是强化监管,确保市场公平透明,打击短期投机行为,营造长期投资氛围。

采取灵活策略  应对市场波动

5月20日,央行官网披露最新一期LPR报价:1年期LPR为3.0%,5年期以上LPR为3.5%,均较上月下调10个基点。这意味着LPR迎来年内首降,契合此前央行负责人关于“降准”“降息”的表态。业内观点普遍认为,长期而言利率水平仍存在持续走低的可能。在低利率环境下,长期资本的预期收益率或面临系统性下降。

在这样的背景下,入市资金若想锁定长期收益,需灵活调整资源配置,应对市场变化。田轩认为,这需要长期资本加强宏观经济研判,把握政策导向,适时调整投资策略,拓展多元化投资渠道,比如进行股债搭配,或配置REITs、黄金、大宗商品等非传统资产,以及投资新兴市场和另类资产;提升主动管理能力,关注高息股和分红稳定的优质企业,提升投资组合收益;此外,还可以实施对冲策略,增加杠杆比例,利用期权、期货等工具锁定收益,或进行跨市场套利,灵活运用金融工具对冲利率风险。

在金融投资活动中,风险管控与收益并重。田轩表示,长期资本需要从投资策略、资产配置、风险预警等多个维度出发,以便在跨周期投资中,应对不同时期可能存在的流动性风险和估值波动。

田轩指出,长期资本可应用的战略手段包括但不限于:采取多元化投资策略,分批调整投资组合,分散风险,同时减少对市场的冲击;加强流动性管理,预留充足现金储备,避免过度依赖短期融资,降低资金链断裂的风险;利用衍生工具对冲市场波动风险,审慎评估资产估值,灵活调整资产配置,关注优质资产,选择具有稳健财务和良好发展前景的投资标的,以时间换空间,实现价值投资目标。强化风险预警机制,及时识别潜在风险点,制定应对预案,优化投资策略,确保投资组合稳健运行。

此外,针对科技企业这一重点投资领域存在回报周期长且不确定性高的特点,田轩给出的建议是:“通过组合策略,为长期资本提供更加灵活的退出路径,降低资本沉淀风险。”

“可以考虑设立专项并购基金,引导产业资本参与,引入战略投资者,鼓励并购重组,为初创企业及其投资者提供快速退出渠道。同时,推动科技企业资产证券化,探索REITs等创新金融工具,盘活存量资产,提升流动性。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在区域性份额转让系统推动S基金的发展,完善股权转让和回购机制,并优化IPO审核流程,缩短退出周期”田轩建议。

畅通资本入市渠道  发挥资金差异优势

在构建“长钱长投”市场体系,畅通资金入市渠道的过程中,监管部门及相关会议多次提出要“打通中长期资金入市卡点堵点”。

田轩介绍,当前制约中长期资金入市的主要因素包括:对险资等长期资本进行权益市场配置比例限制、公募基金、保险资金等机构投资者的业绩考核周期较短、上市公司整体质量不高导致投资风险较大,以及监管协同性不足等,导致资金入市意愿不强。

如何合力打通“卡点堵点”,完善中长期资金入市生态体系,引导资金从“短期投入”转向“长期投资”?

对此,田轩提议:首先,可以放宽对中长期资金入市的限制,提高权益市场配置比例,推动产品创新,丰富中长期资金的投资选择;其次,建立健全中长期资金的长周期考核机制,降低短期业绩考核的比重,增加长期业绩考核的权重;第三,对长期资本投资实施差异化税收待遇,降低长期资本的投资成本,提高其实际收益率;第四,加强对上市公司的监管,提高信息披露质量,优化上市公司结构,引入更多优质企业,提高资本市场的整体吸引力;此外,加强各政策部门之间的协同合作,消除监管分歧与监管空白,形成统一高效的监管体系,提升市场透明度和公信力。

 

实际上,一些政策“组合拳”正逐渐打通“长钱”入市堵点。针对中长期资金的典型代表,监管已上调险资权益资产配置比例上限,逐步扩大保险资金长期股票投资试点参与机构范围与资金规模等。

除了保险资金外,中长期资金的主体还涵盖了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及养老保险基金、公募基金,并纳入银行理财、信托资金等。

田轩认为,不同机构间的资金特性存在区别,并且各自具有独特的优势,需要合理引导和配置。

具体而言,保险资金注重长期稳健,适合长期股权投资;社保基金和养老基金追求保值增值,偏好低风险资产;公募基金灵活性强,善于捕捉市场机会;银行理财和信托资金则更注重风险控制。需要进行差异化政策设计,针对不同资金特性制定专项支持措施。

基于不同机构的资金特征,田轩建议道,对于保险资金,可适当放宽股权投资比例限制,优化考核机制鼓励其积极参与资本市场的长期价值投资。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及养老保险基金可加大配置优质蓝筹股力度,优化投资管理机制和提高投资运作水平,并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确保资金安全与收益平衡。公募基金应改革考核方式和收费方式,发挥其主动管理能力和多元化的投资策略优势,以满足不同风险偏好投资者的需求。银行理财和信托资金需强化风险控制,推动产品创新,提升资产配置效率。通过合理引导和配置,实现各类资金在资本市场中的互补与协同,形成多元化的投资格局,精准支持资本市场的发展。

文/王欣宇

(编辑:钱晓睿)
关键字:
相关阅读

热门文章

要闻

编辑推荐

  • 宏观
  • 资本
  • 金融
  • 产经
  • 汽车
  • 科技
  • 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