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记者 潘瑞冬
不赚钱就降管理费,公募基金开启浮动费率破解行业“旱涝保收”。
日前,证监会公布《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简称《行动方案》),从优化主动权益类基金收费模式、完善行业考核机制、大力发展权益类基金等方面发力,引导公募基金真正从“重规模”向“重回报”转变。
在目前固定管理费模式下,规模意味着公募基金业绩的好坏。长江商报记者注意到,2025年一季度,公募基金产品整体盈利2517.47亿元,头部10家公司的净利润之和占比过半,为56.9%;截至4月末,公募基金的规模32.5万亿元,较3月末略有上升,连续3个月维持在32万亿规模。
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公募基金市场基金数量12532只,但根据Wind数据,目前仅138只公募基金产品收取浮动管理费,占比仅为1.1%。
此次证监会公布的《行动方案》明确,在未来一年内,引导管理规模居前的行业头部机构发行浮动管理收费模式的基金数量不低于其主动管理权益类基金发行数量的60%,意味着公募行业的拐点即将来临。
不赚钱就降管理费
公募基金行业迎来重大改革。
5月7日,证监会印发最新版的《行动方案》显示,内容涵盖公司治理、产品发行、投资运作、考核机制等,从总体要求到具体实施,细化为25条措施,全方位勾勒出公募基金行业改革发展的路径蓝图。
《行动方案》中最关键的一点是基金管理费与业绩挂钩。方案明确,优化主动权益类基金收费模式,业绩差的必须少收管理费,通过浮动管理费收取机制,扭转基金公司“旱涝保收”的现象。这意味着,即便是明星基金经理,不赚钱就降管理费。
同时,把业绩是否跑赢基准、投资者盈亏情况等直接关乎投资者切身利益的指标,纳入基金公司和基金经理的考核体系。对三年以上产品业绩低于业绩比较基准超过10个百分点的基金经理,要求绩效薪酬应当明显下降;对三年以上产品业绩显著超过业绩比较基准的基金经理,可以合理适度提高其绩效薪酬。
嘉实基金总经理经雷认为,浮动管理费收取模式下,充分体现公募基金产品与基金持有人“同甘共苦”的特点。通过这一系列改革举措,将扭转基金公司管理费“旱涝保收”现象,进一步解决长期困扰行业的“基金赚钱,基民不赚钱”问题。
除对基金经理的管理费做了规定外,对于头部的公募基金公司,《行动方案》也规定了未来一年内发行的浮动管理费主动权益的基金占比,不得低于其主动权益类基金发行数量的60%。
据Wind统计,目前仅138只公募基金产品收取浮动管理费,其中有49只为偏股混合或普通股票型基金,相较于市场整体数量较少。数据显示,截至一季度末,公募基金共12532只,实施浮动管理费的仅占1.1%。
事实上,早在2023年7月,中国证监会就启动了公募基金行业费率改革工作,印发了《公募基金行业费率改革工作方案》,计划在两年内分三个阶段采取15项举措,全面优化公募基金费率模式,即以“管理费—交易费—销售费”的路径推进改革。
当时就提出过在坚持以固定费率产品为主的基础上,研究推出更多浮动费率产品试点,完善公募基金产品谱系,为投资者提供更多投资选择。同年8月25日,首批20只浮动管理费率产品获中国证监会注册批复。
不过,当时公募基金管理费的改革还主要集中在固定费率“压降”方面,对管理费率的上限做了规定,从1.5%降低至1.2%。
首季头部10家净利占56.9%
截至4月底,全国共有公募基金管理人163家,管理公募基金32.5万亿元。
业绩方面,因权益基金整体业绩回暖,一季度公募基金“赚钱效应”回归。数据显示,一季度公募基金产品整体盈利达2517.47亿元,较2024年四季度实现了翻倍。数据显示,2024年四季度公募基金整体盈利1143.23亿元。
从头部管理机构来看,前10家的公募基金公司,实现的净利润合计达1432.92亿元,占比高达56.9%。长江商报记者注意到,前6家易方达基金、华夏基金、富国基金、博时基金、中欧基金和广发基金的净利润均超百亿,分别为308.3亿元、272.28亿元、164.39亿元、127.97亿元、103.57亿元、103.4亿元。
从产品结构来看,混合型、股票型基金一季度利润分别达到1031.89亿元、496.72亿元,成为贡献利润的“大户”,尤其是混合型基金贡献超过四成。货币型基金贡献利润481.77亿元,占比为19.14%。此外,QDII基金、商品型基金利润分别为318.31亿元、235.45亿元。不过,受债券市场震荡影响,债券型基金整体利润告负。
值得一提的是,在利润超10亿元的39只产品中,除1只债券基金、2只货币基金、7只商品基金外,其他均为权益类产品,占比达74.36%。
权益性基金大放异彩的同时,此次《行动方案》中,证监会提出大力提升公募基金权益投资规模与占比。
实际上,2025年以来,公募对权益类基金的布局力度已明显加大。数据显示,按照基金成立日口径,截至5月8日,2025年以来公募基金新发产品规模突破3400亿元,权益类基金规模为1837.53亿元,占比超过50%。而2022年至2024年,权益类基金发行规模在全年总发行规模的占比分别为28.3%、26.89%和28.01%,均未超过30%。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与2023年7月压降行业整体管理费用率导致公募基金业绩出现下滑不同,此次管理费率的改革,或将加大公募基金的业绩波动和分化,尤其是权益基金占比不断提升的情况下。
业内人士表示,对于采用浮动管理费模式的新设立主动权益基金,若业绩表现好,管理费收入可能增加;若业绩不佳,管理费收入会减少。对于管理规模居前的头部机构,由于一年内新发主动权益基金中60%须采用该模式,其收入受基金业绩影响的程度将加大,业绩波动可能导致收入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