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王辉
受经济基本面持续修复、国内科创产业快速发展、全球市场情绪起伏等因素影响,今年以来A股市场结构性机会表现突出。来自第三方机构的第一季度证券私募机构业绩监测数据显示,第一季度国内股票策略产品平均收益率5.23%,在五大主流策略中排名第一,但仍有约两成产品在当季出现亏损。整体来看,不同机构对于第一季度市场节奏、结构性主线等方面的把控和整体策略适应性的强弱,成为了业绩表现分化的关键原因。展望第二季度,经历了近期全球股市的剧烈震荡之后,多数私募机构对A股市场仍继续保持中性偏积极的投资预期。
股票策略产品拔得头筹
第三方机构私募排排网最新监测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3月末,有业绩记录的13032只私募证券产品,第一季度平均收益率为4.12%。分策略类型来看,在股票策略、组合基金(FOF)、多资产策略、债券策略、期货及衍生品策略五大主流策略中,8609只存在业绩记录的股票策略产品,第一季度平均收益率达5.23%,在五大策略中独占鳌头。此外,在私募机构纯股票多头策略方面,量化多头产品第一季度平均收益率为6.68%,正收益产品占比为90.15%;主观多头策略第一季度平均收益率为5.28%,正收益产品占比为76.61%。
相关数据显示,第一季度共计6904只股票策略产品实现正收益,获得盈利的产品占比略超过八成;另有约两成私募在同期未能实现正收益。在8609只存在业绩记录的股票策略产品中,排名前5%的产品第一季度收益率不低于18.91%,排名前10%的产品第一季度的收益率均在14%以上。
此外,中国证券报记者从某大型渠道机构获得的最新业绩监测数据进一步显示,截至4月3日,在该机构监测到的62家中大型股票私募机构的76只产品中,共有55只产品在今年以来实现盈利,其余21只产品则出现亏损。与此同时,相关股票私募业绩分化较为显著。第一季度收益率高于10%和亏损超过5%的私募产品数量,分别达到16只和8只。整体来看,即便是渠道较为认可的股票私募机构,不同管理人第一季度的业绩离散度仍较为突出。
从第一季度量化股票策略的表现看,蒙玺投资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第一季度,受益于市场流动性提升和科技板块的结构性行情,量化多头策略表现亮眼,特别是小市值指增产品,因为定价偏差修复和因子有效性增强,表现更为突出。另外,受基差扩大和市场波动率加大等因素影响,中性策略平均收益水平较为稳健。
在主观多头策略方面,涌津投资认为,第一季度A股市场呈现出明显的结构性分化,尤其科技板块表现亮眼。对科技板块的参与度较低的主观多头私募,产品净值表现并不理想;其它一些主观多头私募凭借投研能力和信息优势,能够更敏锐地捕捉到市场风格的切换,及时调整投资组合,表现出了一定的交易能力和灵活性。
策略适应性分化
对于不同私募机构业绩表现的差异,畅力资产董事长、投资总监宝晓辉认为,对于主观多头策略而言,第一季度不同机构业绩分化的原因主要在于市场风格切换和仓位策略差异两方面。在市场风格方面,一季度A股市场延续了以科技为主线的结构性行情,但细分板块轮动频繁,尤其是科技成长风格与其它传统行业的表现分化显著,这种风格的转换“非常考验私募管理人的投研能力”。从仓位管理角度看,春节假期之后市场低位回升速度较快,私募的建仓速度和交易节奏直接影响了投资业绩。
融智投资FOF基金经理李春瑜进一步表示,主观策略第一季度收益表现尚可,产品收益率中位数在5%以上。但从结构上看,规模较大的管理人业绩则要明显好于小规模管理人。业绩分化的主要原因包括市场行情轮动、团队投研实力存在差距、投资策略成熟度等多个方面。整体来看,主观多头的股票私募能力圈各不相同,头部私募通常拥有更专业的投研团队和更丰富的投资经验,以及更成熟的投资策略和风险管理体系,在第一季度表现出了更好的策略优势。
从量化策略角度看,蒙玺投资认为,市场环境、投研能力及资源差异等因素,导致不同机构间业绩分化。具体来看,第一季度A股市场更多被科技成长风格主导,小市值效应更明显。在此背景下,综合投研能力更强、在相关策略上布局更多的量化机构,更容易获得较高的超额收益。此外,各家机构的算力、数据、策略、技术等布局各不相同,擅长的策略也有差异,这些因素导致了相同市场环境下的业绩分化情况。
中期市场展望偏积极
近期全球股市大幅震荡,私募业内对于第二季度A股市场表现仍持中性偏积极的预期。
涌津投资认为,市场短期正值第一季度经济数据和上市公司业绩验证期,叠加外部因素扰动,大盘风格防御属性优势有望显现,成长价值风格预计表现相对均衡。从基本面看,上市公司陆续公布年报、季报,优质公司业绩预计呈现边际改善态势。随着经济基本面的回暖,上市公司业绩有望进一步改善,这将为第二季度的A股市场表现提供支撑。
蒙玺投资相关负责人分析,第二季度A股运行有望“延续相对较好的结构性机会”。一方面,随着宏观政策持续发力,叠加外资回流,市场情绪有望逐步修复;另一方面,部分人工智能(AI)应用、半导体国产需求以及消费复苏等方面,可能会成为核心投资逻辑。对于量化策略而言,短期来看,较高的市场活跃度将为量价策略提供相对友好的市场环境;从长期看,管理人也需要通过布局全频段投资组合、挖掘另类因子等投研迭代工作,保持超额收益的可持续性。
展望第二季度,宝晓辉认为,A股市场的整体走向可能呈现“震荡与结构性机会并存”的特征。一方面,国内政策效果和企业业绩改善的预期可能推动市场重心上移;另一方面,全球金融市场的风险偏好可能下降。在政策扩内需导向下,消费板块和低估值红利资产可能迎来估值修复机会,同时今年以来较为活跃的AI产业链和机器人等板块仍会是资金关注的核心主线。
李春瑜建议,对于主观股票策略私募管理人而言,一方面要更加重视市场研究与分析,深入研究行业和个股的基本面,选择具有长期投资价值的标的,避免盲目跟风或短期投机。在遇到短期净值回撤时,需要加强与投资者的沟通,及时传递投资理念和策略调整,增强投资者信心。对于量化私募而言,重点仍然是不断优化量化模型,提高策略的有效性和适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