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大行是信贷投放的主力军,根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最新数据,截至2024年四季度末,国有大行本外币资产总额190.3万亿元,同比增长7.6%,在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中占比42.8%。随着年报的披露,六家大行2024年信贷资金流向也同步揭晓。
据年报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末,国有六大行贷款总额达118万亿元,同比增长8.8%。持续加大对“五篇大文章”等重点领域信贷投放,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绿色贷款、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增速亮眼,4家大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增幅超过29%。
个人贷款方面,持续加大消费信贷投放力度,积极响应小微企业主、个体工商户等客群融资需求,个人消费贷款、个人经营性贷款实现快速增长。其中,交通银行个人消费贷款较上年末增长90.44%,农业银行、建设银行个人经营贷款增幅分别达35%、31.41%。
在LPR下调、存量房贷利率调整等因素影响下,六大行贷款平均收益率降幅均超过30个基点,净息差降至2%以下。近期,首批四家大行获财政部注资5000亿元计划落地,专业人士分析指出,将助力国有行缓解资本约束、增强风险抵御能力,为其进一步扩大信贷投放规模、扩大实体经济支持力度提供支撑。
绿色信贷规模领先,普惠小微贷款高速增长
国有六大行作为商业银行“领头羊”,以金融“五篇大文章”为指引,坚守主责主业,全力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2024年持续加大重点领域信贷投放,对公贷款增幅明显,半数增幅均超过10%。
截至2024年末,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邮储银行公司类贷款余额分别为17.48万亿元、14.43万亿元、14.14万亿元、12.16万亿元、5.57万亿元、3.65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8.3%、9.14%、10.58%、14.67%、7.47%、13.52%。
对于公司贷款规模实现较快增长的原因,邮储银行在年报中指出,主要是该行贯彻落实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加大对先进制造、普惠金融、科技金融、绿色金融等领域的信贷投放力度;加快培育主办行客户,为企业提供特色化、全方位、多层次的综合金融服务。
据梳理,围绕金融“五篇大文章”,2024年六大行绿色贷款、普惠贷款、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等均有明显增幅。
绿色金融是国有大行发力的重中之重,信贷规模在各类贷款中持续领跑,4家大行同比增速均达到20%。2024年末,工商银行绿色贷款余额(金融监管总局口径)突破6万亿元,较年初新增超1万亿元,是全球最大绿色信贷银行。
农业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绿色信贷规模均超过4万亿元,农业银行绿色信贷业务余额4.97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2.9%;建设银行绿色贷款余额4.7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0.99%;中国银行境内绿色信贷余额(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口径)4.07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31.03%。
交通银行、邮储银行绿色贷款余额分别为8926.08亿元、7817.32亿元,较上年末增长8.58%、22.55%。其中,交通银行清洁能源贷款2685.65亿元,较上年末增加633.13亿元,增幅达30.85%。
围绕小微企业经营资金需求,六大行普惠金融信贷高速增长,4家增速超过29%。据年报数据梳理,截至2024年末,农业银行普惠小微贷款规模与增速双双领先,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3.23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31.3%,高于全行各项贷款增速21.2个百分点;该行普惠金融领域贷款余额4.66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30.1%。
工商银行、中国银行、邮储银行、交通银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为2.89万亿元、2.28万亿元、1.63万亿元、7620.73亿元,比年初增长29.9%、29.63%、12.16%、29.1%。建设银行披露了普惠金融领域信贷总额,该行普惠金融贷款余额达3.41万亿元,较上年增长12.01%。
同时,主动让利实体经济,普惠小微贷款发放利率继续下降,邮储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2024年新发放贷款年化利率分别为4.16%、3.54%、3.44%、3.30%、3.24%、3.23%,同比下降45个、21个、23个、25个、30个、20个基点。
对于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高增的原因,苏商银行高级研究员杜娟分析道,一是政策推进加码,比如建立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二是银行对优质资产的竞争愈发激烈,大行持续下沉寻求资产,基于产品定价优势、网点分布优势等,触达并转化更多小微客户;三是数字技术助力服务效率提升,基于数字工具,银行扩大小微企业覆盖面、提升服务精细化程度与便捷的用户体验,让更多小微企业能以低门槛、低成本、高时效的方式获取金融服务,也释放出更多小微信贷需求。
此外,发力科技金融,六大行也加大了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专精特新”企业等重点客群信贷投放力度。截至2024年末,工商银行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余额率先突破3.1万亿,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近2万亿,均位列同业首位。
建设银行紧随其后,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余额2.84万亿元,较上年增长26.63%,农业银行、中国银行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余额分别为2.57万亿元、2.47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2.4%、26.31%。
邮储银行服务科技型企业超9万户,较上年末增长超30%,融资余额突破5000亿元,较上年末增长超40%。交通银行科技金融授信客户数较上年末增长45.37%,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贷款、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增速分别为9.05%、64.5%和59.59%。
“2024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迅速,如人工智能、机器人、新能源车等行业,带来更多信贷需求。”杜娟指出。
零售贷款微增,发力个人消费贷、经营贷
相较于对公贷款的快速增长,六大行零售贷款增速稍微收窄。截至2024年末,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邮储银行、交通银行个人贷款规模分别为8.96万亿元、8.87万亿元、8.81万亿元、6.03万亿元、4.77万亿元、2.75万亿元,较上年末增幅为3.5%、2.27%、9.4%、3.48%、6.74%、11.29%。
在个人贷款分类中,个人消费贷、个人经营贷增长较为强劲,多数大行同比增速超过20%。
建设银行个人消费贷款规模最高,为5278.95亿元,较上年增长25.21%。农业银行、工商银行个人消费贷款均超过4000亿元,分别为4763.91亿元、4211.95亿元,增幅39.76%、28.3%。交通银行个人消费贷款3302.6亿元,较上年末增长90.44%,增速在国有行中领先。邮储银行披露个人其他消费贷款余额情况,较上年末增长17.88%至6138.53亿元。
个人经营贷款方面,农业银行规模最高,个人经营类贷款2.49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35%。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个人经营性贷款也突破万亿元,分别为1.68万亿元、1.02万亿元,较上年增长24.6%、31.41%。交通银行个人经营贷款4136.26亿元,较上年增长20.39%。邮储银行披露个人小额贷款(个人经营用途)为1.54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0.42%。
农业银行在年报中解释称,个人消费贷增长主要是由于该行聚焦汽车、家电、家装等以旧换新及养老、教育、旅游等热点领域,持续加大消费信贷投放力度;个人经营类贷款增长,主要是由于该行积极响应小微企业主、个体工商户、农村经营户、新市民等客群融资需求,持续加大重点场景信贷投放。
工商银行也提到,2024年,该行创新推出个人房产抵押消费与经营组合贷款的续贷业务,全方位满足客户的经营和消费融资需求。加大汽车、家装家居、家电等以旧换新金融支持力度,强化个人贷款和信用卡分期付款场景赋能。
而在个人住房贷款方面,除邮储银行、交通银行分别小幅增长1.89%、0.27%外,其余四大行个人住房贷款规模均有所收窄。建设银行、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均在年报中披露了存量房贷利率批量调整工作成果。
建设银行指出,积极响应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倡议,依法有序推进存量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批量调整工作,为超过1200万该行个人住房贷款客户下调利率,切实减轻百姓还贷压力,有效发挥金融在支持恢复和扩大消费、保障和改善民生等领域的作用。
工商银行表示,该行落实房贷新政,顺利完成存量房贷利率批量调整工作,惠及1100万户居民。大力推进个人二手房贷款转型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合理住房需求。
中国银行董事长葛海蛟在年报致辞中提到,该行调降约686万笔存量房贷利率,涉及金额约3.2万亿元,大力支持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实施,助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贷款收益率降超30个基点,首批四大行注资方案出炉
受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下调、存量房贷利率调整、持续支持实体经济等多重因素影响,六大行2024年贷款收益率均降超30个基点。
据梳理,2024年,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邮储银行、交通银行客户贷款及垫款平均收益率3.28%、3.40%、3.43%、3.41%、3.78%、3.61%,较上年下降47个、41个、39个、38个、35个、34个基点。
在贷款收益率下行的趋势下,半数大行利息净收入收窄。其中,建设银行披露道,该行发放贷款和垫款平均收益率较上年下降39个基点,抵销了平均余额较上年增长9.71%带来的影响;工商银行也指出,客户贷款及垫款平均收益率下降41个基点,平均余额增长10.4%部分抵消了收益率下降的影响。
资产端收益率降幅超过负债端付息率,六大行净息差均已降至2%以下。截至2024年末,邮储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净息差分别为1.87%、1.51%、1.42%、1.42%、1.40%、1.27%,同比下降14个、19个、18个、19个、19个、1个基点。
建设银行在年报中解释称,受LPR利率下调、市场利率低位运行、持续支持实体经济等多重原因影响,资产端收益率低于上年同期;受非对称降息和存款利率下调滞后于贷款以及结构变化等原因,负债端付息率降幅小于资产端收益率降幅。
“面对息差下行,国有大行可以跟随监管政策引导,减少价格战影响。如近期监管指导将消费贷最低利率水平调回3%以上,各家银行均已做出调整。”杜娟指出,同时还可以加强负债成本管理,通过调整负债结构、压降存款付息率、加大结算等低息存款获取力度等方式;以及拓展非息收入,在财富管理、金融资产投资交易、企业综合金融服务、跨境金融服务等领域寻求第二增长点。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支持大行补充核心一级资本的方案已经出炉。3月30日,四大行披露向特定对象发行A股股票预案,合计募资不超过5200亿元。其中,建设银行拟向财政部定增募资不超过1050亿元;中国银行拟向财政部定增募资不超过1650亿元;邮储银行拟向财政部、中国移动集团及中国船舶集团定增募资不超过1300亿元;交通银行拟向财政部、中国烟草和双维投资定增募资不超过1200亿元。
3月31日,财政部发布消息,按照党中央和国务院决策部署,2025年,财政部将发行首批特别国债5000亿元,积极支持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补充核心一级资本。此次资本补充工作将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稳妥推进。
财政部同时指出,当前,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经营发展稳健,资产质量稳定,拨备计提充足,主要监管指标均处于“健康区间”。通过发行特别国债支持相关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补充核心一级资本,有利于进一步巩固提升银行的稳健经营能力,促进银行高质量发展,为投资者创造更大价值和带来长期稳定的回报,有利于银行更好发挥服务实体经济的主力军作用,为国民经济行稳致远提供有力支撑。
杜娟表示,国有大行注资落地后有助于其缓解资本约束、增强风险抵御能力,为其进一步扩大信贷投放规模、扩大实体经济支持力度提供支撑。
“国有大行注资不仅能够在净息差收窄的背景下未雨绸缪防范风险,而且有利于更好发挥国有大行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主力军作用。”据中信证券测算,截至2024年四季度,国有大行的贷款余额占商业银行贷款余额的比重约为52%,是支持全社会信贷扩张的主力军。估计为国有大行补充资本5000亿元,在假设资本充足率维持不变的情况下,或将从中长期撬动资产投放约4.5万亿元。
文/钱晓睿
编辑/王欣宇 徐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