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支持资本市场稳定发展的新工具,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设立已近半年,相关业务正加速落地。《经济参考报》记者了解到,随着近日上市公司增持回购资金需求增加,包括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信银行、华夏银行等多家商业银行加快与相关央国企、民营上市公司合作。从部分大行表态来看,近期对接的企业股票回购增持贷款意向金额合计约为千亿元规模。
对此,业内专家表示,回购增持贷款有助于提振市场信心,吸引更多长期投资者入市,形成良性循环。预计未来贷款规模将持续增长,覆盖范围将不断扩展。
多家银行开展专项行动
4月11日,海南华铁公告称,公司近日收到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杭州解放路支行出具的《承诺函》,承诺提供不超过人民币2.7亿元的上市公司股票回购专项贷款,贷款期限不超过36个月。最终贷款条件以双方签署的正式合同为准。
海南华铁只是工商银行发放股票回购增持专项贷款的一个代表。4月9日,工商银行官微消息称,自去年10月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专项工具设立以来,该行在同业率先出台产品制度,成功落地全国首批股票回购增持贷款项目,助力提振市场信心。截至目前,已累计支持及储备项目近400笔,涉及交易金额规模超千亿元,覆盖主板、创业板、科创板等多个板块。
除工商银行外,农业银行的数据显示,截至3月末,农业银行累计为“三农”、先进制造、绿色金融等多领域53家上市公司提供股票回购增持专项贷款服务,贷款签约金额超150亿元,已投放金额超85亿元。建设银行统计,截至目前,建行已服务上市公司及其主要股东近70户,涵盖国企、央企、民企等多种所有制,覆盖深交所、上交所、北交所客户,授信金额近140亿元。4月8日,中国银行表示,已支持73个上市公司股票回购增持计划,合计达成贷款意向金额253.6亿元。
截至目前,交通银行已给予约80家企业超250亿元股票回购增持贷款授信,涵盖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工业软件、高端装备制造等行业。另外,据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统计,截至目前,邮储银行通过股票回购增持贷款支持多家上市公司及大股东开展回购增持操作,已签约5.8亿元,累计投放贷款4.57亿元。
除国有六大行外,多家股份行也参与其中。兴业银行表示,截至3月末,该行已与44家上市公司或主要股东达成股票回购增持贷款合作并完成公告,贷款上限规模超66亿元,其中民营企业数量占比超80%,科技企业占比超60%。浙商银行表示,截至目前,该行已与近60家上市公司及股东达成股票回购增持贷款意向合作,储备拟回购增持金额超80亿元,授信资金规模超50亿元。
事实上,近期,商业银行持续加快落地回购增持贷款。Wind数据显示,截至4月10日,已有超450家上市公司获得银行股票回购增持贷款支持,贷款金额上限合计超900亿元。其中,自2025年以来,已有超200家上市公司获得银行股票回购增持贷款支持,贷款金额上限合计超400亿元。
对此,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杜阳表示,回购增持专项贷款在当前市场背景下具有多重正向意义,对银行、上市公司和资本市场均形成共赢局面。对银行而言,该项贷款拓展了信贷投放新场景,有助于优化资产结构,并可加强与优质企业的综合金融合作,提升客户粘性;对上市公司而言,回购增持不仅稳定股价、传递公司经营信心,也增强投资者信任,有利于改善市场预期、提振估值,且通过银行贷款缓解了回购所需资金的流动性压力;对资本市场来说,大规模回购增持释放了政策稳定信号,缓解阶段性市场波动,助力投资情绪修复。
银行股亦受股东“青睐”
做好对优质上市公司股票回购增持专项贷款服务和投放的同时,商业银行自家股票也得到大股东及董监高等自愿增持。4月8日晚间,包括浙商银行、光大银行、成都银行、邮储银行在内,多家A股上市银行公告披露控股股东或董监高等自愿增持计划。上述银行均明确,控股股东增持旨在传递对银行未来发展前景的信心,对资本市场长期投资价值的认可,支持银行高质量发展,当好上市银行长期投资者。
据浙商银行公告,该行部分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及总行部门、分行、子公司主要负责人计划在二级市场以自有资金自愿增持该行A股股份,增持规模合计不少于2000万元。公告明确,增持主体基于对该行价值的认可、未来战略规划及发展前景的信心,相信该行股票具有长期投资价值。同时,本次增持计划不设价格区间,实施期限为6个月。
另外,光大集团拟以自有资金,通过上交所集中竞价等合法合规方式,在12个月内合计增持不超过2%的光大银行股份,且实施期间及法定期限内不减持所持股份。本次增持计划实施前,光大集团直接及间接合计持有光大银行47.4%股权。假设按照计划顶格增持,持股比例将升至49.4%。
“目前,A股估值水平整体较低,对股东回购增持而言是好的时机,预计未来仍然会有股票回购增持。”对此,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研究员娄飞鹏表示,股东和高管密集增持A股上市银行,一方面是由于银行股估值处于较低位置,另一方面说明股东和高管对未来银行发展充满信心,有助于引导公众对银行股的信心。“银行股估值较低并非我国特有,国外也存在,后续银行业需要在进一步做好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做好资产质量管理,以推动估值提升。”娄飞鹏称。
在杜阳看来,未来银行股估值的提升路径主要包括:一是盈利结构优化,例如推动财富管理、托管、投行等轻资本业务提升ROE;二是强化金融科技赋能,提升估值想象空间。
未来有望增量扩面
2024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联合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发布《关于设立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有关事宜的通知》,设立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激励引导金融机构向符合条件的上市公司和主要股东提供贷款,支持其回购和增持上市公司股票。
据悉,上述股票回购、增持专项再贷款首期额度3000亿元。随后上市公司、商业银行闻风而动,积极启动客户储备、对接。记者近日从多家银行了解到,近期各家商业银行正加快落地回购增持贷款,特别是4月以来,银行支持上市公司股票回购增持力度进一步增强。Wind数据显示,截至4月10日,已有17家上市公司在本月获银行股票回购增持贷款支持,合计贷款金额上限超70亿元。提供资金支持的银行包括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中信银行、兴业银行、华夏银行等国有行及股份行。
值得一提的是,多家银行已表示将持续加大股票回购增持贷款业务推进力度。例如,农业银行表示,将实现更大规模投放,以全面、高效的金融服务,为实体经济和资本市场稳健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对此,杜阳分析,未来回购增持专项贷款的规模会稳中有增,其趋势由多重因素共同推动。第一,政策层面对市场稳定的重视未减,提升资本市场发展质量仍是重要任务,专项贷款作为支持手段之一将适度扩容;第二,上市公司回购和高管增持意愿增强,尤其是在估值低位、股价偏离基本面时,贷款为其提供必要流动性支持,有助于促成回购计划落地;第三,金融机构尤其是银行存在优化信贷结构、寻找非传统信贷场景的需求,专项贷款本质上是优质信用资产,风险相对可控、回报稳定,具有一定吸引力;第四,专项贷款与投行、财富管理等业务有协同效应,未来或可作为银行综合金融服务的一个切口,助力客户关系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