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F盛宴之下投资群像 _基金_金融频道首页_财经网 - CAIJING.COM.CN
当前位置:金融频道首页 > 基金 >
 

ETF盛宴之下投资群像

本文来源于21世纪经济报道 2024-11-28 13:25:05
字号:

作者:黎雨辰  

一场被动投资的盛宴已经开启。

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被动指数基金总规模为3.46万亿元,相比主动权益型基金3.74万亿元的规模已经十分接近。但相比较二季度末的规模,被动指数基金显然有着更强大的增速——相比主动权益基金在第三季度环比2468亿元的规模增长,被动指数基金同期的规模提升高达1.05万亿元,相比年初则提升了超七成。

而进一步拆分规模增长的构成可以发现,除了市场反转行情带动的单位净值上行外,还包含着资金从“主动”向“被动”的换道——在流向上,主动权益基金第三季度呈现出1338亿元的净赎回,而被动指数基金同期则收获净申购5710亿元。

四季度无疑也依然会是以ETF为首的指数基金“高光期”。考虑到9月以来,仅中证A500ETF合计为ETF注入的规模就已超过1500亿元,业内人士普遍认为,随着资金的持续涌入,被动指数型基金对主动权益基金的规模反超,将在年内成为定局。

“国家队”、机构、个人投资者……不同类型的投资者对ETF的投资趋势和偏好有何特征?背后又有哪些逻辑和动能在支撑?

“国家队”资金:持有规模已超9400亿

以中央汇金为首的“国家队”资金,对ETF2024年的发展功不可没。

在2024年上半年末,中央汇金已出现在21只股票ETF的前十大持有人名单中,合计持有这些ETF份额超2232亿份,按照基金期末单位净值计算,合计持有ETF规模达到5721.88亿元,占同期全股票ETF总规模达到三成。

回顾几次救市的行为,“国家队”的增持呈现出从买个股到买ETF循序渐进,规模不断壮大、种类不断丰富的特征。

2008年中央汇金最早的救市措施集中在购入龙头银行股。2013年,首次正式公告买入ETF——当年6月20日,中央汇金公司公告称,在买入6只金融股的同时,已于近期在二级市场买入ETF,并将继续相关市场操作。

而在这一年的公募基金中报,中央汇金出现在了华安上证180ETF、华夏上证50ETF、华夏沪深300ETF和华泰柏瑞沪深300ETF四只ETF的前十大持有人身影中,持有基金份额合计约186.8亿份。

此后,ETF长期成为国家队托举市场的工具,但并非是最核心的方式。2015年7月,证金公司申购2000亿元主动型基金份额的同时,中央汇金也再次公告买入ETF救市。从同年基金年报来看,中央汇金持有的ETF整体份额相比2013年没有太大变动,总市值则约为500亿元。

浙江证券研究所的一份统计显示,从2013年年中至2023年年中,过去10年来中央汇金对ETF的持仓市值以2020年为界,先后经历了波动上行和小幅回调的趋势,整体水平则基本保持在1000亿元以下。

2023年下半年的救市,中央汇金对ETF的增持水平远超历史表现。在业内人士看来,相比于集中拉升权重个股,增持ETF让救市更为低调、稳健。

以2023年年底数据为例,中央汇金旗下账户合计持有ETF份额达到438.12亿份,以期末价格计算,持仓市值达到1176.95亿元。

在2024年年中达到5000亿元持仓市值后,三季度,国家队进一步增持了10余只ETF。第三方机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9月末,中央汇金投资及中央汇金资产等“国家队”合计持有的主流股票ETF市值超9400亿元,是去年末持仓总市值的8倍以上。

从救市的功能出发,在市场震荡期囊括了一揽子低估值蓝筹股的大盘宽基ETF,始终是国家队资金的选择。除了继续加仓沪深300指数、上证50指数等蓝筹宽基ETF之外,今年上半年,中央汇金还出手买入了多只成长风格的股票ETF,也在一些规模居前的科创板50ETF、创业板ETF持有人名单中显出身影。

私募资金:起步晚,增速快

在机构资金中,私募资金对被动投资的关注起步较晚。不过尽管当前多数私募产品的基金净资产还是直接投资于个股,近一年来,私募管理人也正日益成为ETF市场重要参与者和资金来源之一。

止于至善投资基金经理何理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公司从2016年以来就已经开始关注和投资ETF或类似ETF功能的合约,而大规模将资金投向ETF则始于2023年。

“我们有两只在代销的基金没法直接投资美股的个股,因此买了很多海外AI股票组成的ETF。现在我们由于配置的需求,也购买了如印度、创新药等相关的ETF,并积极使用ETF的期权对整个投资的反脆弱性进行增强。”何理称。

私募排排网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末,全市场累计共有368只私募基金现身223只ETF前十大持有人名单,合计持有ETF份额97.17亿份。

仅在2024年,截至11月26日,年内新上市的130只股票ETF中,就又有109只得到了312只私募产品的购入,这些ETF合计被私募持有的份额达30.72亿份,在年内总新发行份额中的占比约为3.2%。

黑崎资本首席战略官陈兴文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今年以来,私募对指数型产品特别是ETF的投资热情较高,被动产品在私募投资组合中的占比不断提升,主要原因包括投资者对低成本、透明度高的投资工具的需求增加,以及被动指数产品在风险控制和流动性方面的优势。

谈及当前私募对ETF的投资偏好,陈兴文还表示,在权益类ETF方面,近期的市场趋势主要表现为对大型股票指数的关注度提升,以及对行业主题ETF的广泛参与。同时私募对债券ETF的配置则集中在证金债ETF和短融ETF上。

记者注意到,相比于国家队资金基本集中于价值蓝筹,对超额收益的追求和灵活的投资策略,让私募对ETF的偏好呈现出更丰富多样的特征。

不同属性的私募在对ETF的投资偏好上也有一定的差异。以年内新成立ETF获得的私募投资为例,红利低波产品获得主观私募持有相对更多,量化产品则偏向持有中证2000等小微盘,恒生、标普、道琼斯工业等境外指数,以及半导体为首的科创类成长指数产品。

黄金股ETF也是私募关注的配置方向。统计显示,国泰中证沪深港黄金产业股票ETF,以被10只私募产品持有的数量在年内新上市ETF中居首,其中多为规模5亿元以下的小微私募。

特别地,年内聚焦A股核心资产的热门宽基产品,如中证A50、A500ETF,在主观和量化私募中均有不错的热度。私募排排网数据显示,截至11月26日,年内成立的21只中证A500ETF中,有14只都披露了私募基金作为持有人,涉及到的私募合计持有份额为5.69亿份,其中不乏迎水、盘京、通怡等百亿私募的身影。

保险资金:仍有很大配置空间

作为长期资金、耐心资金的经典代表,险资对ETF市场参与度大幅度的阶段性提升,也发生在2023年。

国金证券的一份分析数据显示,2019年,险资持有ETF份额占ETF总份额比例的中位数仅不足7%,并在此后的三年中整体呈现出持续下行,并一度接近3%。但在2022年下半年小幅回升后,2023年年中,这一比例的中位数陡升至超9%,创下近五年的新高。同年年末,这一比例小幅回落,但仍保持在8%的比例以上。

另据第三方机构统计,截至2024年年中,险资共持有ETF约867.6亿份,较去年年末进一步增加了约329.9亿份。

在投资偏好上,不难发现险资在权益领域也更喜欢偏稳健、偏价值型的产品。上交所最新一期《ETF投资交易白皮书》显示,2024上半年,保险资金持续增配红利类产品,红利低波ETF、红利ETF等头部产品的2024年二季度前十大持有人中均出现了保险机构的身影。

其中,以市场规模最大的红利类ETF——华泰柏瑞红利低波ETF为例,记者注意到,其机构持仓占比从2023年末的29.2%增长至今年6月底的41.54%,并创下2011年以来的机构持仓新高。

具体来看,在过去5年中,险资在华泰柏瑞红利低波ETF的前十大持有人之中长期占据2~3席左右。但在2022年年末,这一数字开始增加到4席,并在2023年年中增加至6席。

截至2024年6月底,前十大持有人中的险资在依旧保持了6席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对该基金的持有份额。其中大家人寿旗下产品以3.16亿份、5.44%的份额占比成为第一大持有人,此外基金的前十大持有人中,还包含了平安人寿、太平洋人寿、友邦人寿等多家险企旗下的产品账户或自有资金。

记者了解到,近一年来险资不断拓展权益投资图谱,背后是市场环境与政策的双重推动。2023年,随着固定收益类资产收益率持续下行,可以为保险资金提供可靠稳定收益来源的“安全垫”型资产越发稀缺,在刚性负债压力下,为避免利差损,保险公司加大权益类资产投资力度的要求更加迫切。

一系列政策组合拳亦提供了重要动能。2023年9月10日,金融监管总局曾发布《关于优化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标准的通知》。同年10月30日,财政部又宣布印发《关于引导保险资金长期稳健投资、调整国有商业保险公司绩效评价相关指标的通知》,对险资绩效考核标准进行更长周期的调整,优化了险资的权益投资实践。

不过当前险资依然还有很大的ETF配置空间。金融监管总局披露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末,保险资金运用余额达28.16万亿元,其中股票与证券投资基金合计占比12.59%,这一比例距离险资权益投资30%~45%的比例上限还有不少空间。

个人投资者:认知不断加深

机构不断加码的同时,个人投资者也在拥抱被动指数市场。在机构的“大手笔”入场之下,近一年来,个人投资者对ETF的持有规模占比出现了小幅回落,但总规模保持了稳定提升。

从深交所数据来看,从2023年6月末、12月末到2024年6月末,个人投资者对ETF的持有规模从9330.51亿元、10299.66亿元增长至10768亿元。

零售端对指数投资的热情,从第三方平台的变化中也可见一斑。随着指数交易占比的提升,多家互联网基金销售巨头在指数产品业务方面动作频出。

例如2023年11月,蚂蚁财富推出的“蚂蚁理财金选”在改版后,首次新增了指数基金板块,主要从费率和跟踪误差两方面帮投资者筛选指数基金,并科普配置方法。

无独有偶,今年7月,京东金融联合20余家头部公募成立“京选指数联盟”,打造指数基金“全场0费率、赎回费低至0元”,记者了解到,在三季度末时,这一平台已覆盖了共计约2000多只指数基金,覆盖投资者超15万人。

“相较于主动权益产品,指数产品更强调工具属性,在结构性行情中配置价值凸显。加之公募费率改革后,指数基金运作透明且成本更低。也因此,近年来指数化投资的市场认可度越来越高。”京东金融投研相关负责人彼时曾向记者表示。

事实上,进一步为投资者建立对ETF工具型属性和投资优势的认知,正成为年内诸多公募机构的重点工作。

“个人投资者的投资偏好经历了明显的几个阶段。”华东一家大型公募机构市场部人士告诉记者,“最早是散户纯粹去买个股,到后来开始提倡‘基民化’,到现在又开始买ETF,为今年和明年的ETF市场都带来新的资金流动。”该人士指出。在其看来,随着投资者对指数产品认知与认可度的提升,ETF投资崛起的格局还将持续演进。

10月以来,随着市场前期大幅上涨,权益类ETF开始出现了阶段性的资金流出。但对此招商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张夏认为,这并非意味着ETF投资趋势的终结:“随着增量政策的逐渐落地以及高频经济数据的不断改善,2025年权益市场有望继续维持上行趋势。而在其中,ETF将成为2025年权益市场的主力增量资金。”

(编辑:许楠楠)
关键字:
分享到:
相关阅读

热门文章

要闻

编辑推荐

  • 宏观
  • 证券
  • 金融
  • 产经
  • 汽车
  • 科技
  • 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