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大行三季报亮相:合计日赚38.5亿元 不良贷款率齐降_银行_金融频道首页_财经网 - CAIJING.COM.CN
当前位置:金融频道首页 > 银行 >
 

国有大行三季报亮相:合计日赚38.5亿元 不良贷款率齐降

本文来源于财经网 2023-11-01 18:48:00
字号:

上市银行三季报披露期落幕,国有六大行前三季度“成绩单”皆已发布。

数据显示,2023年前三季度,六大行均实现盈利,归母净利润合计达1.05万亿元,同比增长2.51%,以三个季度273天计算,合计日赚38.5亿元;营业收入合计达2.7万亿元,同比增速出现负增长。专业人士指出,营收增速下滑主要是受净息差持续收窄、中间业务收入增长放缓等因素影响。

今年前三季度,为保持合理的净息差水平,资产端上,六大行持续加大重点领域信贷投放,5家贷款总额较上年末增长超10%,稳定利息收入增长水平,同时增强风险化解能力,不良贷款率实现集体下降,资产质量保持稳健。而在负债端,六大行吸收存款总额增速不减,与去年相比增幅均超过上半年,但在年内两次存款利率集体调降等管控措施之下,付息成本已经得到改善。

息差集体收窄 仅两家大行利息净收入正增长

截至10月30日,国有大行三季报均已披露。从前三季度业绩表现来看,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位列前三,营业收入均超过5000亿元,分别达6512.68亿元、5884.4亿元、5333.58亿元;归母净利润均超过2000亿元,达2686.73亿元、2554.54亿元、2073.56亿元。

与去年同期相比,六家大行中有半数营业收入增速出现下滑,归母净利润则集体实现正增长。其中,营收增速最高的是中国银行,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4706.26亿元,同比增长7.05%;归母净利润增速最高的是农业银行,前三季度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073.56亿元,同比增长4.97%。

“营收下滑主要是受净息差收窄和手续费收入下滑共同影响,其中息差收窄是主要影响因素。”星图金融研究院副院长薛洪言指出,受LPR下调及存款定期化影响,前三季度六大行净息差较去年均有不同程度下滑,降幅在12—28个BP不等;手续费及佣金方面,受资本市场拖累,理财、代理基金、托管收入等均有不同程度下滑。

三季报数据显示,六大行上半年净息差齐齐收窄,最低已降至1.3%。受此影响,仅中国银行、邮储银行利息净收入实现增长。中国银行前三季度实现利息净收入3529.72亿元,同比增加109.91亿元,增长3.21%;邮储银行前三季度实现利息净收入2118.47亿元,同比增加64.06亿元,增长3.12%,增速较中期提高0.79个百分点。

邮储银行表示,主要是该行积极打造五大差异化增长极,生息资产规模稳步增长以及资产负债结构持续优化带动。

在非利息收入中,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同样是银行营收的重要来源之一。今年前三季度,六大行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多呈现微增或是下滑的态势,中国银行、邮储银行、建设银行同比增幅分别为3.69%、0.32%、0.04%。

部分银行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收窄的原因在于理财业务收入的下滑。交通银行在三季报中指出,主要是受资本市场波动的持续性影响,相关产品规模及管理费率较去年同期下降,理财业务收入同比减少。

建设银行首席财务官生柳荣在业绩说明会上提到,目前来看,股债汇市场波动性持续增加,叠加减费让利政策相继出台,中间业务收入增长面临一定压力,这也是全行业共同面临的挑战。但伴随消费市场持续恢复、企业盈利边际回暖、经济复苏持续向好,这些都为中间业务发展带来了机遇。该行将主动推动结构优化、加强风险管理,力争年底理财、信托等收入降幅边际收窄。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分析称,预计净息差逐步企稳,一方面,银行持续让利实体经济,继续推动实体经济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金融资产价格波动等对净息差构成压力;但另一方面,央行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有助于稳定银行负债成本,经济恢复,实体经济融资需求改善,市场情绪回暖等,有助于净息差改善。

资产规模排名生变 六大行不良贷款率齐降

今年前三季度,国有大行继续发挥头雁作用,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职责使命,加大对普惠金融、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绿色金融等领域的信贷投放,资产规模稳步提升。

其中,工商银行以超44.48万亿的总资产稳坐首位,再创历史新高。农业银行则以38.7万亿元的总资产超越建设银行的37.85万亿元,在三季度末升至第二。中国银行、邮储银行、交通银行资产总额分别为31.76万亿、15.32万亿元、13.83万亿元。

在信贷规模上,截至今年三季度末,有5家大行贷款总额较上年末实现10%以上的增长,农业银行扩张最快,合计发放贷款和垫款总额22.34万亿元,比上年末增加2.57万亿元,增长13.02%。

农业银行在三季报中披露,该行持续加大服务实体经济力度,截至2023年9月30日,制造业贷款余额29955亿元,较上年末增长30%;绿色信贷业务余额38313亿元,较上年末增长42%;普惠金融领域贷款余额35499亿元,较上年末增长38%;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24736亿元,较上年末长40%。

其余大行方面,截至今年三季度末,工商银行客户贷款及垫款总额(不含应计利息)25.78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1.08%;建设银行发放贷款和垫款总额23.66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1.61%;中国银行客户贷款总额19.75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2.5%;邮储银行客户贷款总额达 8.02 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 11.23%;交通银行客户贷款余额 7.91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8.41%。

资产质量上,六大行持续压降不良贷款余额,不良贷款率较上年集体下降,同时多家大行拨备覆盖率保持提升,风险抵补能力不断增强。

截至三季度末,建设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交通银行、中国银行、邮储银行不良贷款率分别为1.37%、1.36%、1.35%、1.32%、1.27%、0.81%,较上年末下降了0.01个、0.02个、0.02个、0.03个、0.05个、0.03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分别为243.31%、216.22%、304.12%、198.91%、195.18%、363.91%,除邮储银行外,分别上升了1.78个、6.75个、1.52个、18.23个、6.45个百分点。

周茂华表示,前三季度六大行不良贷款率稳中有降,从趋势看,预计不良继续在低位运行,主要是因为宏观政策持续加大实体经济纾困、帮扶,银行加大逆周期调节;国内企业经营和个人财务状况逐步好转;市场信心保持乐观,信用环境维持平稳;银行处置不良力度持续加大,不断提升经营效率等。

4家大行存款增速超10% 付息成本持续改善

从负债端来看,前三季度有3家国有大行负债规模与去年末增长超过10%,其中规模领先的工商银行、农业银行,负债总额分别达到40.81亿元、35.88亿元,较去年增长了13.06%、增长14.8%。

作为负债主要的来源的存款总额也依旧保持着快速增长。截至三季度末,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邮储银行、交通银行分别吸收存款33.98万亿元、28.82万亿元、27.87万亿元、22.69万亿元、13.49万亿元、8.64万亿元,较上年末增幅分别为13.76%、14.74%、11.39%、12.31%、6.12%、8.68%,增速均已超过上半年。

面对息差下行的压力,各大行积极加强成本管控、压降高息存款。继去年9月之后,今年6月、9月国有大行相继启动了两轮个人存款挂牌利率下调,主要调降以长期限为主的定期存款挂牌利率,下调幅度在10—25个基点不等。

邮储银行在三季报中披露,该行以价值存款为发展核心,强化结构优化,把握三季度以来存款成本持续下行的市场走势,加大价值存款发展力度,继续保持低成本负债优势。前三季度付息负债的平均付息率1.57%,同比下降了7BPS。

建设银行也在业绩发布会中表示,在利率中枢下移的大背景下,该行把握存款挂牌利率下调契机,控制长期限、高成本存款增长,优化存款期限结构。同时,围绕“建生态、搭场景、扩用户”,以数字化经营不断夯实客户账户基础,强化资金体内循环承接,积淀低成本结算性资金。前三季度存款付息率同比上升趋势放缓,其中个人存款付息率1.75%,较上年同期下降8BPS,已出现边际向好趋势。

(综合自上交所、上证路演、Wind数据)

编辑/钱晓睿

(编辑:钱晓睿)
关键字:
分享到:
相关阅读

热门文章

要闻

编辑推荐

  • 宏观
  • 证券
  • 金融
  • 产经
  • 汽车
  • 科技
  • 地产